近日,故宫博物院宣布将与某演出公司共同出品儿童剧《甪端》,将原本静穆庄重的故宫文物,通过戏剧的方式变为一个个可爱有趣、性格各异的人物,让文物在舞台上“活”起来。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表示:“故宫首部儿童剧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故宫正把头低下来,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和几岁的孩子心连心,手拉手。”
文物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显得尤为珍贵。但是,静态的文物总给人距离感。如何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文物本身所具有的丰富价值内涵以及背后的故事,是博物馆需要探索的方向。除了从文创发展、数字化技术、展陈升级等多种馆内模式拉近文物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外,让沉睡的文物“走”出博物馆,“走”到大众面前,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尝试。此次故宫博物院筹备的儿童剧《甪端》,就是一种题材的创新,将馆内的文物“搬”上舞台,让孩子们从戏剧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故宫。
无独有偶,2021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共同出品国内第一部大型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笑颜人》,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击鼓说唱俑”为切入点,结合汉代与现代的艺术形式,上演了一场人与俑的跨时空对话,带观众共同经历奇幻之旅,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此前《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让“正经到骨子里”的博物馆成为“网红”,让更多人了解到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收藏品,那么除了昙花一现的电视节目之外,博物馆还应该探索更多打破常规的手段和方式来展示文物之美,让收藏在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