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2.如何评价赵孟頫的书法

发布时间:2022-03-22   来源:未知    
字号: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浙江湖州人。他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是宋太祖之子秦王德芳的后代。由于他生长在一个官宦书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宋亡后,他曾一度蛰居故里,后来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视而被录用,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可谓官高位显了。但他作为赵宋的一个后裔,在外族的统治下为官,感情是复杂的。他虽然身在荣禄之中,内心却常感到惭愧,对故国的留恋之情并未泯灭。1318年,他请求桂冠归里,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病逝家中,谥号“文敏”。
  赵孟頫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还善绘画、通篆刻、工诗词,但均被其书法上的成就所掩。他自五岁临池,终老未辍。笔成冢、墨成池的功夫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很高的造诣。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是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取得的。他非常崇尚晋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着力追摹二王,亦深得二王精髓。相传他购得定武版墨拓王羲之《兰亭序)后,神倒心折,日夜临摹,自此书法大进。他对王献之的《洛神赋》也曾反复研究和临写。除此以外,他还潜心学习和借鉴唐宋诸家的法书,所以清朝冯班曾在《钝吟书要》中指出:“赵松雪出入古人,无所不学,贯穿斟酌,自成一家,当时诚为独绝也。”
  赵孟頫正是在刻苦学习和继承前人书法遗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将晋理、唐法、宋意冶于一炉,推陈出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赵体”。至今,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家的楷书,仍被学书者奉为圭臬(niè)。
  赵孟頫传世的作品很多,大楷真书如《道教碑》、《龙兴寺碑》等,小楷如《过秦论》、《汉汲黯传》等,行书则有《天冠山诗》和大量的书札、题跋以及《临定武兰亭序》等等。赵孟頫的篆、隶、真、行、草各种书体均很出色,尤其工于真书和行书,他的真书圆劲秀媚、端俊严谨;行书流畅娟妍、飘洒自如。后来有人称颂赵孟頫的书法如“仪凤冲霄,样云捧日”。
  赵书对后世影响很大,自“赵体”形成以来,后人争相习之。明朝的大书法家祝允明、文徵明,清朝的书家刘墉、姜西溟、汪退谷以及乾隆等均深受其影响。宋末元初,我国的书法艺术处于低潮时期,赵孟頫上承晋唐、下启明清,把书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为我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不失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书法宗师。
  但是,对于赵孟頫的书品从古至今却一直存在着争议:极力推崇者有,褒贬兼之者有,恶之者也有。就此三类仅举几个例子如下:明朝的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写道:“自王右军(即王羲之)以后,唐人得其形似,而不得其神韵,宋米南宫(即米芾)得其神韵而不得其形似,兼形似与神韵而得之者,唯赵子昂一人而已。”此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如明朝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品评赵孟頫的书品时说:“……小楷法《黄庭》、《洛神》,于精工之内,时有俗笔;碑刻出李北海,北海虽佻而劲,承旨(赵孟頫)稍厚而软;唯于行书,极得二王笔意,然中间逗漏处,不少不堪。”此论既指出赵书的优点,同时又指出其不足之处。总观起来,对赵书的评价上此两类居多。
  第三类贬赵书者,大体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书论书,一种是就人论书。前者如李桢伯称赵书为“奴书”,意思是说赵孟頫不过一味模仿古人,并没有自己的创新。后者如明朝的张丑,他曾说过:“子昂书法温润闲雅,远接右军,第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又如清人傅山对赵孟頫因“薄其为人”,因此更“痛恶其书浅俗”,他说:“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总之,此论是将赵孟頫的书品与他的政治态度联系在一起品评的。持此论者,认为赵孟頫甘事新朝是丧失民族气节,“为人少骨力,故字媚俗”。
  对于贬赵的论点也有人提出异议,如对所谓“奴书”之论,冯班在《钝吟书要》中写道:“自近代李桢伯创‘奴书’之论,后生耻以为师。甫习执笔,便羞言模仿。古人晋唐旧法,于今扫地矣。松雪正是子孙之守家法者,尔诋之以奴,不已过乎?”清朝钱泳在《书学·总论》中也曾指出张丑的观点“非正论也”。接着,他援引古代书法家的例证驳道:“褚中令(褚遂良,唐朝大书法家)书,昔人比之美女婵娟,不胜罗绮,而其忠言谠论,直为有唐一代名臣,岂在区区笔墨间以定其人品乎!”
  那么,如何看待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呢?
  诚然,人品和书品常常有着内在的联系。“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不过,作书是一个高度抽象和极其复杂的过程,一个人的书法作品是他阅历、思想、精神气质、文化素养以及书法功力等各种复杂因素综合曲折的反映。尤其书法形成一门艺术以后,便自有它本身内在的规律和由于审美观点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师承关系。所以书品并不是人品的简单照相,不能把一个人的书法风格和他的政治态度直接划等号。赵孟頫的政治态度、是非功过且不去论,但就他的书法风格来讲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书法风格应该百花齐放,有的尚雄浑,有的尚娟秀,有的尚沉重,有的尚飘逸。赵孟頫书法的“温润闲雅”“秀妍飘逸”风格无疑应在书法的百花苑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赵孟頫这种书法风格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
  首先,从他的师承关系来看,上文已提到他深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影响,后又曾学习借鉴唐朝陆柬之、宋朝米芾等人。二王及陆米的书法风格均属于遒美俊逸一派。
  其次,从他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来看,赵孟頫笃信佛教,思想趋向折衷平和。另外联系他的画品和篆刻不难看出他追求清和、淡雅的审美感情。
  第三,从他的经历来看,前文提到他作为赵宋后裔,屈事元朝,思想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他曾在一首诗中表露出心迹:“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怜,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见《松雪斋文集》)他在书法作品中流露的超然闲雅之气,可以看作是他通过寄情笔墨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
  总之,赵孟頫的书法风格的确是与他的经历、气质等等分不开的,但两者的关系只能是“折射”,而不是“直射”,前者只能是后者综合的反映,而不是单项“反射”。把赵孟頫简单地归之于“骨软字媚”,未免失之偏颇。经过七百余年历史的鉴定,赵孟頫的书法至今不衰,事实本身就是对赵书的公正结论。
  (《文史知识》1985年第7期)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资料
书画知识
书法学习
字画鉴赏
书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