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的郑板桥书法

发布时间:2021-11-03   来源:未知    
字号:
郑板桥画像
郑板桥书法有“乱石铺街”之说,字体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雅俗共赏,身前身后都很受欢迎,直到现在,仍是许多人取法学习的对象。
清代的时候,就有学者在郑板桥道情十首书卷题跋’称:“板桥先生一代之奇人也。其文奇、其字奇。观其文,迹其字,而先生跃跃见于纸上。”
清何绍基亦题跋称郑板桥“一生跌宕牢骚,奇趣横溢”,“字做山谷(黄庭坚),间以兰竹意致,尤多别趣。”
启功先生说板桥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
板桥是郑燮的号,人称板桥先生,世人多称之为郑板桥。先生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1765年。江苏兴化大垛人也,祖籍苏州,是官员、也是学者、更以书画名世。
其祖父是掌管教育的官吏,他的外祖父是汪翔文,奇才博学。板桥先生的父亲家居授徒,学生广布天下。郑板桥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很有文采天赋。
郑板桥和清代乾隆年间,在扬州一带活动的金农、黄慎、高翔等人并称为“扬州八怪”。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著有《板桥全集》。尤以书法的创新最为突出。
这位200多年前的书画家,所创立的“板桥体”书法,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清代袁枚曾说:“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康有为认为:“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但总体上讲,人们对郑板桥的书法是肯定的,如前所述,普遍认可其书法水平。我们先看一下他的两幅知名度很高的书法作品。
这是社会上流传最广的一幅郑板桥书法。
这幅作品的知名度也非常高。
许多人都知道,这两幅书法作品曾被做成各类的工艺品、复制品销往千家万户,被人挂在客厅、书房,当作为人处世的信条和书法欣赏,尤其是这幅《难得糊涂》更是出名,是雅俗共赏的一幅精品。
这是郑板桥画的桌子。
郑板桥的书法字体被称为六分半书”,“六分半书”的意思是将楷书、隶书、草书、篆书杂糅在一块,然后用作画的笔法写字,由于隶书古代被称为“八分书”,所以郑板桥起名自己的这种字体为“六分半书”。就是将隶书参入到行楷之中,同时又用写行草的运笔方法来写出草势,至于说是哪六分,哪半分,其余三分半在何处,不用拘泥地去分别
从结字上看,先生所书千变万化,东倒西歪,生动活泼,自然和谐,就像喝醉酒而书一样。虽无常态,并偶有出格但不失规矩。在一幅作品中,他会让有的字夸大偏旁,有的字压缩形体,有的字则整体大幅度倾斜,不管怎么安排,其匠心独运之处,令人叹服。
从笔法上看,他喜用羊毫,以学黄庭坚为主,常夸张长笔画。转折处多用蹲笔,而且按得较重,有力透纸背之感。其蹲衄之处,撇在接近收笔之间,而捺则收笔处,藏露提按,竭尽变化之妙,笔画富于节奏感。一字之中也是有露有藏、有守有出,既含蓄又洒脱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向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自然地铺排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有一种自然的“乱”与美
但是郑板桥的“乱”,并不是如同不懂书法的人胡乱的书写,更不是小孩子一样的涂鸦。他在用笔和字体结构上还是遵循了书法的最基本的规律的,和“乱写乱画”有着本质的不同。他的书法深深扎根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遵循了书法的基本法度,但又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规矩,掌握了一个“度”,没有完全逾越书法的规矩。

我们知道郑板桥有深厚的帖学功底。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知道,板桥早年学习欧阳询,字体工整秀劲,匀整妩媚,这与当时流行的馆阁体基本上是一种风格基本一致。那时候人们多数喜欢工整、标准、美观的馆阁体书法,文人士大夫都写这种字体,书风千人一面,但也使一些书法家感觉审美疲劳,开始谋求一种对现实的突破。
在郑板桥40岁中进士的时候开始突破这种秀美的风格。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书法中除了用笔、点画、结构、章法以外,还有境界精神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书法是由技法(内因素)和境界(外因素)共同构成,而郑板桥则认为,书法除了上述两个要求外,还要有性灵的特征。即个性特征。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钞方超然》中提出了这样的见解:“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
他提出了人们写小楷书法时,都写得大小相匀,粗细一致,这样会失去书法中个人的面目,这是要不得的。实际上,郑板桥有这样的思想,也是这么做的。在当时的文人中,郑氏就是一个另类,与众不同,他的书法的确是性灵鲜明,甚至达到了不合时群的程度。
郑板桥在创新突破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了碑学这一个突破口,独辟蹊径,通过碑学,特别是取法瘗鹤鸣,写出了自己的个性。这种大胆创新在清朝书法的发展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加鹤鸣。中的两个字。
《瘗鹤铭》是刻在镇江一个岛上的摩崖之上,这类书法被称之为摩崖石刻。瘗是埋葬的意思,瘗鹤铭讲的是一个文人养的鹤死掉了,这篇文章就是其死后埋葬写的铭文
《瘗鹤铭》是中国书法史的杰出作品,南北书风结合的桥梁,雄浑刚强又不失妩媚灵秀。郑板桥的书法从中得益颇多。
现代海上刘小晴也认为:书法之道,贵在法能纯熟,理能贯通,自然能变,古之名家,其书法所以能传世者,原因不外乎二:一是能别启新图,自创面目;二是能合乎情理,不离法度。我以为郑板桥恰恰是做到了这一点,而使自己的书法立于书壇
目前郑板桥传世的书法中比较经典的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行书轴《满江红》,这幅作品气韵非常,笔法飘逸动人,字中有画,字字如非,很是耐看!有兴趣的同好,可以欣赏学习研究。

今人有所谓“创新”者,只是偏面去追求一种形式美,以“奇”为新,以“怪”为美,而脱离了理法之约束。殊不知古人之奇(如怀素、张旭)怪“如扬州八怪”,皆以理法为本,为艺术个性之奇,非形式面目之怪也。这一点值得每一位在书法学习创新者记取

参考资料
书画知识
书法学习
字画鉴赏
书画资讯